制图/冯诚杰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经营范围新增口罩等防疫物资关键词的企业共达到10581家。
然而,即便站在风口之上,“掘金者”却很难实现“起飞”的梦想,在供需极度不平衡背后,这些转产者遭遇满满套路:口罩机被以次充好,供应商临时涨价,可一旦按下了“play”键,便难全身而退。
今年315,《IT时报》关注这样一批特殊的投诉者。
01
“抢”回来的口罩机
回想起一个多月以来公司转产口罩的点点滴滴,楠风(化名)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
楠风是一家医疗公司的营销总监。2月10日,他花了近50万元与转产生产口罩机的上市公司赢合科技签订了一条口罩机产线合同。
“交期谈下来是15天,2月25日交货。”令楠风意想不到的是,对方不仅拖延交期,买回来的机器甚至到现在都没能正式量产。
“现在看来,跨行转产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楠风无奈地说,“耽误了本业不说,上游供应商不能按期交付也影响到了我们下游的订单,客户对我们产生了很多抱怨,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和渠道。
按照目前的产量粗略估计,此次转产,公司至少亏损300-400万元。”
2月28日,楠风从公司出发,前往赢合科技所在的广东惠州,可整整一天,对方都在以各种理由推迟交货,直到第二天才向楠风摊牌,交不出货。
彼时在赢合科技的大门口,聚集了包括楠风在内,来自新疆、北京、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买家。他们与楠风一样,与赢合科技都签订了2月25日至29日提货的合同,但都等来延期交付的回答。
无法按期交货,在楠风看来,是赢合科技超越产能,贸然签订了大量订单。
此前,赢合科技在全景网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平面耳带式口罩自动化生产线和KN95口罩自动化生产线订单约为1700台,直至3月2日,该公司已向河南圣光、中石化易派客、三枪集团等52家企业发货123台。